脫泡攪拌機的攪拌機制核心是通過 **“特定結構設計 + 復合運動方式"**,針對性產生 “剪切力、對流力、撞擊力" 等多種機械力,打破物料組分的團聚狀態或分層現象,最終實現不同形態(液體、粉末、顆粒)物料的均勻分散與融合。其混合效果的關鍵在于 “力的精準傳遞"—— 讓機械力高效作用于物料內部,而非僅停留在表面,具體實現邏輯可拆解為以下 3 個層面:
物料混合的核心難點在于兩類問題:
固體粉末的團聚問題:如鋰電池正極材料(三元粉末)易因靜電團聚成 “小疙瘩",普通攪拌無法打散;
多相物料的分層問題:如樹脂與溶劑、膠水與填料易因密度差異分層,需強制對流實現融合。
攪拌機制通過 “多種力的協同作用" 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:
剪切力:像 “機械剪刀" 一樣切斷粉末團聚體、撕裂液體界面膜,是打散高粘度或高團聚物料的關鍵;
對流力:帶動物料整體循環流動(如從容器底部到頂部、中心到邊緣),避免局部組分不均;
撞擊力:高速運動的攪拌部件直接撞擊大顆粒或團聚塊,進一步細化物料粒徑。
攪拌機制的效果直接依賴于攪拌結構的設計,不同結構適配不同粘度、不同組分的物料,常見類型分為 3 種:
這是脫泡攪拌機中zui常用的結構(尤其電子、新能源領域),通過 “公轉 + 自轉" 的復合運動,實現 “wu死角混合",具體原理如下:
針對低粘度(<5000cP)或流動性較好的物料(如溶劑型涂料、生物試劑),采用 “單一旋轉運動" 的攪拌結構,原理更簡潔:
運動方式:
攪拌部件為平直槳葉、斜槳葉或螺旋槳,圍繞固定軸高速旋轉(轉速 500-5000rpm),通過兩種方式實現混合:
漩渦對流:高速旋轉的槳葉在物料中形成 “中心低壓區",帶動周圍物料向中心聚集,再從槳葉下方被推向容器邊緣,形成上下循環的對流,快速融合密度不同的液體(如樹脂與稀釋劑);
輕度剪切:槳葉邊緣與物料的相對運動產生輕度剪切力,可打散少量細小粉末團聚體(如涂料中的鈦白粉),但無法處理高團聚物料。
適配場景:低中粘度物料,如光學膠溶劑、醫療檢測試劑、水性涂料等;
混合優勢:結構簡單、攪拌效率高(混合時間通常 < 5 分鐘),設備成本低于行星式。
針對 “粉末含量高、易團聚" 的物料(如石墨烯漿料、陶瓷粉末漿料),需更強的 “撞擊 + 剪切力",此時采用 “分散盤 + 高速旋轉" 的結構:
運動方式:
攪拌部件為 “帶鋸齒的圓盤"(分散盤),圍繞軸高速旋轉(轉速 3000-10000rpm),產生兩種核心力:
撞擊力:分散盤的鋸齒直接撞擊大顆粒團聚體(如 1mm 的陶瓷塊),將其擊碎成小顆粒;
湍流剪切:高速旋轉的分散盤帶動物料形成 “劇烈湍流",物料在鋸齒間隙中被反復剪切,進一步細化顆粒(如將陶瓷顆粒從 50μm 降至 5μm),同時讓粉末與液體充分接觸(如石墨烯與樹脂的浸潤)。
適配場景:高固體含量(粉末占比 > 50%)或高團聚物料,如陶瓷漿料、石墨烯復合材料、金屬粉末涂料等;
混合優勢:顆粒細化效果好,能解決 “粉末不浸潤、團聚難打散" 的痛點,保障物料后續成型性能(如陶瓷生坯的密度均勻性)。
除了核心攪拌結構,設備還通過以下輔助設計強化混合效果,避免混合過程中的副作用:
容器隨動設計:部分行星式設備的物料容器會隨攪拌槳 “反向緩慢旋轉",進一步減少容器內壁的 “死角物料",確保每一處物料都能被攪拌到;
轉速梯度調節:支持 “低速預混合→高速剪切→低速均化" 的梯度轉速 —— 初期低速避免粉末飛濺,中期高速打散團聚,后期低速讓物料整體均化,避免過度攪拌導致物料發熱變性;
溫控協同:攪拌過程中(尤其高速攪拌)會產生摩擦熱,設備通過 “水冷套" 或 “加熱套" 控制物料溫度(如鋰電池漿料需維持 25-30℃),避免因溫度過高導致粘結劑失效或粉末變性。
脫泡攪拌機的攪拌機制并非單一結構,而是 “根據物料特性(粘度、組分、團聚程度)設計對應結構,通過運動方式產生精準的力,最終實現均勻混合"—— 中高粘度選行星式(公轉 + 自轉→剪切 + 對流),低粘度選槳葉式(漩渦對流),高固體含量選分散盤式(撞擊 + 湍流剪切)。其最終目的是為后續 “脫泡" 打下基礎:只有物料先混合均勻,后續脫泡后才能保證產品性能一致(如電池容量、光學膠透光率),避免 “局部氣泡去除但組分不均" 的問題。